找到相关内容6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激进与保守(2)

    刊载讨论民训部“草案”各文对中佛会的种种批评,“殊属误会”。那知中国佛教会此举迅速激起佛教界的公愤,纷纷发表言论,批评中国佛教会“竟将政府之善意变成恶意,竟将上级指导之机关认为在旁之建议人”。”就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4461705.html
  •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(2)

    次次第诵出。后结劝奉行。此初也。此诸轻戒随其意乐。有犯无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。应当了知。如菩萨地。就中染犯。谓恶意乐。不尔。设有烦恼相应名不染犯。随心境等三品差别。如六十八言。由六差别所犯成重。一教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661869.html
  • 佛教对“青少年教育”的看法

    应当尊敬,不可以恶意说谎、欺骗,倘若违犯了,就以劳动来代替处罚,到慈善机关、福利机构等地累积服务的时数,像佛光山在美国的西来寺,就经常接受犯错的高中生到寺院里劳动服务,并为其证明服务的成绩。这是个不错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762508.html
  • 律藏漫谈

    佛陀告诚他说:纵使衣服被剥光,阴部亦应以树叶遮蔽后,方可返回.今后违此者,则为突吉罗。  要之,律为纯然的动机论。只要一内心不怀恶意,卽不为罪。故疯子以及精神错乱者,则没有罪咎。纵使不小心犯了戒,也多...

    清 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162898.html
  • 弘扬和合文化 丰富人文精神

    不妨忍着他,谦让他,任由他,避开他,耐烦他,尊敬他,不要理会他。再过几年,你且看他。”  寒山又问:“此外还有什么处世的秘诀,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?”  拾得就告诉他:“我曾经看过弥勒菩萨偈,你且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53963045.html
  • 大念住经要义(二)

    。瞋恨代表恶意、生性刻毒,瞋心起,就忌妒他人。而恨海中永远有波浪,任何人只要生起愤怒,所经验到的就只有不快乐和痛苦。只要任何人心中产生负面心态,他此时此刻的当下就经历痛苦,这种惩罚,不必等到死后。不要...

    陈燕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564177.html
  • 帝洛巴--噶举派白教第一代祖师(2)

    语言类似,没有实质并离于说话的人及语言等概念,具备这一切特质的帝洛巴已赢得了法界之国(宇宙的本质),所作所为均透过究竟智慧和大悲佛行而成,并不是透过恶意才来摧毁魔幻军团。  现在来看这些话如何应用在...概念即可,了解一切都如同梦一样,不用咒语毁灭别人,而应将一切声音视为回响,不要恶意集中心力夺走他人快乐,应将遮蔽自心的嗔怒与贪执之纱褪去,直视其赤裸的体性。  由于事物并非独立真实地存在,而是空的且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664249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2)

    是为缘,自  他相续,乃得互作增上缘,互为损益受用也。自他相杀,所  以唯识者,盖他有情手足等,自亦变之,他所执刀自亦变之  ,如是他起恶意,动手足时,我于他处所变手足随彼势力亦  起动作,他持刀时自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864324.html
  • 陈若曦佛教小说中女性形象与主题意识──以《慧心莲》、《重返桃花源》为探讨

    寓意在棒喝什么?  三、小结  综观《慧心莲》是一部讲述女性╱爱情(婚姻)╱佛教的小说。故事中的老中青三代四位女性,在爱情或婚姻中都是失意者,在男女关系中,她们的男人扮演缺席者或是恶意者的角色。爱情╱...

    丁 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4464768.html
  • 羯磨济度禅戒相彰

    明。故律仪法则,以防遏过非。又“制恶之法,说明为律”。禅那DHYANA早期译为去恶(后译始名为静虑),去除恶习与制止恶兴,二者虽犹三思,而实有先备无患之功,则“制止”于前,免使滋生恶意而更为善法,亦...

    晓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2665392.html